全职美工 抗战期间,杂牌军出身的施中诚,为何能成为王牌74军第三任军长?

发布日期:2024-07-23 11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全职美工 抗战期间,杂牌军出身的施中诚,为何能成为王牌74军第三任军长?

国军抗战的主力中,74军绝对可以说是战功累累,和同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是被宠出来的不同,74军的王牌身份完全是靠自己挣出来的。从淞沪会战开始该军就一直位于抗战的第一线,万家岭、上高、长沙等会战更是屡次创造大捷。

在抗战胜利后,更是以御林军的身份直接拱卫南京,成为老蒋手上最强的底牌之一。

而作为这样一支强大王牌军的指挥官,74军的军长势必由老蒋最信任之人担任,比如首任军长俞济时,除了是嫡系的黄埔一期生之外,更是老蒋的亲戚,第二任军长王耀武是黄埔三期,第四任军军长张灵甫则是黄埔四期。

唯独第三任军长是施中诚却是杂牌将领出身,那施中诚又是如何获老蒋的信赖,成为国军关内抗日第一军——74军的军长呢?

其最终结局又是如何?

老蒋和施中诚

杂牌出身的铁血军长

施中诚出生于安徽桐城,父亲施从礼在家排行老二,因为父亲早逝,施中诚便被大伯施从滨抚养长大。施从滨在民国也算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虎将,从北洋学堂毕业后奔赴山东,一直在山东王张宗昌手下任职,官至第2军中将军长。

因此从小施中诚就一直跟随伯父在军旅中锻炼,并在大伯的鼓励下,毅然决定从军。

1923年,26岁的他从保定军校第九期毕业,进入施从滨部担任连长。

大伯施从滨

1925年,张宗昌和北上的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爆发火拼,当时担任军长的施从滨兵败被孙传芳俘虏,按理来说民国军阀之间打仗,孙传芳应该不会赶尽杀绝,但孙却一反常态处决可施从滨。

待自己如生父般的大伯被害,施中诚一下子失去了人生路上的倚靠。

期间堂姐施剑翘虽多次找上他为父(伯)报仇,但自知只是个尉官的他实力太弱,压根就没法接近孙传芳,更别提报仇,于是拒绝了堂姐,转而发奋图强,只有实力强大了才能替自己大伯讨回公道。

而在以后得时间里,施中诚也确实成长了很多,先后担任了任师、旅参谋和干部教导队队长。特别是在制定作战计划以及地图作业上得到了张宗昌的赏识,得张保举成为了一个团长。

施中诚夫妻和堂姐施剑翘(后)

都说张宗昌的部队是兵匪,军纪涣散,所到之处劫掠地方,民不聊生,但施中诚治之下的部队却军纪严明,他本人以身作则,约束部队,获得了山东百姓的极大称赞。

而在张宗昌败走后,老蒋掌管了山东,施中诚部被编入国民政府山东省警备第1旅。

1934年加入到中央军后,施中诚以及手下的营、团军官被调到了南京的陆军中央军校(黄埔军校)高教班进修,完成了从杂牌军到中央军的转化。

在毕业后,施中诚部被改编为57师169旅,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贵人——师长阮肇昌。

这位北洋出身,担任过济南市长的云南人,对于同样出身杂牌的施中诚极为重视。在1933年日军进逼华北后,深知抗日迫在眉睫的施中诚师长的支持下积极练兵和备战,在1935年国军的校阅中大放异彩,也因为这个原因57军成为了少数非黄埔系出身,却获得第一期编练的10个调整师(德械师)之一。

德械调整师

抗战爆发后,57师作为补充部队,与其他中央军一起,南下淞沪与日军决战。

部队抵达战场后,施中诚立即命令第337团团长杨宗鼎率部配合友军对位于浦东日军并接管了友军阵地的,在作战中施中诚作为旅长,一直在指挥岗位和一线阵地间来回奔走,积极组织火力反击日军,在浦东长达1个月的拉锯战中始终坚守阵地,其战役的表现要比同区的第一军好很多,作为杂牌军更是让很多黄埔嫡系部队汗颜。

在淞沪会战后施中诚以战功升任57师师长,拜少将军衔。

在送会战时的74军

在武汉会战中,57师的表现英勇而又壮烈。

1938年6月,57师被调入的守卫武汉最后的防线——长江边上的田家镇,如果田家镇失守,那就意味着武汉沦陷,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。而把这个任务交由57师这个杂牌师防守,可见军委会对施中诚的信任,以及能力的认可。

在开战之后,57师正面阵地遭受日军海空火力的袭击,一顿炮火之后,日军11军司令官,派来了日军精锐的熊本第6师团今村旅团,同样是精锐对精锐,施中诚屡次击败今村旅团的进攻,当然自身伤亡也很惨烈,十几天的激战下来,57师团2个旅长全部负伤,4名团长1人殉国,3人重伤。

主力339团的百余伤兵,为了不当俘虏,坚决引爆弹药殉国。

守卫田家镇的国军

战役结束后,57师万余人的部队仅剩下9个连不足千余人了,不得已退入湖南境内休整。而对面的今村旅团同样损失惨重,伤亡过半的他们同样撤离战场调整。

战后施中诚和第57师再次成为焦点,民众和舆论争相报道,将其称为“抗日铁军”。

而带着这个荣耀,施中诚和57师一起被编入同样在武汉会战中表现出色的74军里面,成为“嫡系中的嫡系”。“三五铁军(51、57和58师)”的74军也正式迎来自己最后一块拼图。

在74军,施中诚和57师再立战功。

在国军内部的,杂牌和地方军从来都是中央系欺负的对象,刚进入74军的57师和施中诚同样也不被友军信任。因此刚开始那段时间,施中诚表现都是小心翼翼,行事尽可能到额低调。

但低调并不意味着平庸,在其后的南昌和第一次长沙会战中,电商美工外包网57师作为74军一员同样表现出色,在南昌失守后,57师率先展开反击,一度攻击到南昌城下,直接打乱了日军的部署。在长沙会战,优势57师在上富镇,将增援长沙的日军第106师团拦腰截断,从而让冈村兵力不足,不得已撤退,扭转了战局。

第一次长沙会长

57师的一系列战绩,让他们成功融入到了74军这个大家庭中,施中诚的能力也得到了两任军长俞济时和王耀武的大力赞扬。不过即使同僚之间关系再好,毕竟是杂牌军出身,而国军高层为了彻底掌握57师,将黄埔一期的余程万调到57师担任师长,而施中诚则是被调到了100军担任军长。

可以说这个调整对于施中诚来说,只能算一个能接受的结果,从师长升军长,但却离开了自己起家部队。到了100军的施中诚很快进入角色,在常德会战中,面对被围57师8000残军,作为老师长的施中诚表现很卖力,试图挽救这支残军。

虽然常德会战以悲壮惨烈的结局告终,施中诚却因在会战中的积极表现而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。但即使是收获军功,但依然未能挽救57师。

在会战结束后不久,施中诚就收到了一个让他欣喜的消息:

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74军军长。

升任军长的施中诚

王牌74军军长

在1944年3月,参加过得万家岭、上高和3次长沙会战胜利,战功卓著的74军军长王耀武被擢升为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,第74军军长一职空了出来。

而对于这个空出来的香饽饽,各方人士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。

而到底由谁来继任军长也是国军高层头疼的事情,特别是很多黄埔系高材生都想将其的收入囊中,毕竟74军可是校长最信任的部队,升任军长可就是真正的飞黄腾达了。

在当时的主要候选人中,主要以3个74军老人为主,分别是:

副军长李天霞,57师师长李琰以及58师师长张灵甫。

74军第三人军长三大候选人

但这三个人都不是军长最合适的人选。

先说呼声最大的李天霞,当时李天霞兼任74军副军长,黄埔三期出身的他和王耀武也是同学,相互之间知根知底,本来王耀武也想让他上位。不过李天霞这个人小毛病还是很多的,虽然51师战功颇大,但李天霞在担任副副军长的时候,早已脱离一线部队,主要负责后方的培训和新兵招募工作,在这个反攻的节骨眼上,更是需要一个能打的大将带队。

脱离部队只是一个因素,关键是还在于李天霞这个人喜欢搞小派系,王耀武在担任军长期间就经常有人向他投诉这这位老同学。

因此王耀武担心李天霞接任军长后会引起非议,从而引发第74军内部长久存在的小派系之争。

呼声最大的李天霞

而接下来则是张灵甫,此君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,早在王耀武还是58师师长的时候,张就在其手下担任团长、旅长。但张更适合充当先锋,而非运筹帷幄的帅才,将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,其性格原因可能会导致更多不确定因素。

前57师师长余程万是一个最好的选择,黄埔一期的老资历,可此君因为手下几个士兵在常德会战中举白旗被老蒋下狱了,能安全出来就不错了,此次保举他并不合适,而接任者李琰打仗是猛,但资历太浅,用他可能引起其他两个师的不满。

思前想后的王耀武,决定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式:

既要安抚其其他师长也要是自己74军出去的,而且本人还公正严明没有派系色彩。

而正好满足条件的施中诚则成为接任军长的合适人选。

王耀武为了安抚李天霞,还将其调到100军担任军长和施中诚正好对调。

100军(整编83师)军长李天霞为人喜欢拉帮结派

有一说一,他当74军军长也是实至名归。

当年还没并入74军的时候,施中诚就是一员虎将,淞沪、武汉和长沙等会战,已经说明其指挥能力之强,就算接手了羸弱100军后,也将其锻造成9战区的一把利刃。

再说性格,施中诚为人谦卑和谨慎,做事强调执行力,且参谋出身的他,有着其他师长们不具备的战略和统筹能力,特别是在1944年这个反攻的节点,王耀武需要的是个综合能力强,又能团结各师的领导,因此74军军长非施中诚不可。

在接任74军军长后,施中诚就迎来考验。

在长衡会战中,74军一直处于助攻的角色,并没能作为主力与日军决战。直到1945年的湘西会战74军才得以对日进行正面决战,在作战中,施中诚居中指挥手下各师与日军决战。

雪峰山战役期间的74军

在雪峰山作战中一直跟随自己老部下李琰面对日军甲等师团116师团的进攻,沉着应战,牢牢守卫了这个,湘西门户,借助炮火和空军不断杀伤日军。第51师和58师作在中线江口一带阻击日军。

战后74军的 “江口阻击战”也得到美军联络官的赞赏。

抗战结束后,换装美式的74军开入南京城施中诚又奉命兼任首都警备司令,使第74军又因此得到了“御林军”的名声。1946年施中诚被任命为20集团军副司令官,离开了74军在后方担任闲职一直到解放战争国军战败,跟随老蒋一起去宝岛。

晚年施中诚去世后,老蒋依然给予他称号

而之所以施中诚在解放战争期间被老蒋弃用,雨田君认为不外乎这一点:

虽然一度被老蒋信任,但其总归是杂牌将领出身,如果让其担任一个军长或者师长,影响不会太大,此时的他是已经是集团军副司令了,再往上就是兵团司令级别的,而让一个没有黄埔嫡系背景出身的人当司令,万一倒戈我军咋整。

另一方面,黄埔系在抗战的练级后,也开始担当军事主官,这些杂牌的将领自然也被被逐步换掉。